2015-08-28 · 古典音樂
如果將「採集民歌,留下紀錄,進而運用民歌素材創作音樂為之發揚光大」當成是一種科學的話,那麼巴爾托克必定是這個領域數一數二的科學家。音樂學者艾伯特‧ 艾因斯坦(不是發現相對論的那位艾因斯坦)曾指出,巴爾托克的音樂「紮根於本國真正的民歌… 他也表明,音樂的未來不在於仿效… 而在於人的偉大的創造性人格。」從音樂史上的定位來看,巴爾托克應該是當時最具有獨創性,意志力也十分堅定的作曲家。他的這首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具備這種精神。巴爾托克接受他的小提琴家好友塞克伊的委託,創作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塞克伊是小提琴大師胡拜的弟子,匈牙利弦月四重奏的領導人,舉世聞名。原本巴爾托克只想寫一首單樂章的大型變奏曲,但是在當紅小提琴家的熱烈期待之下,巴爾托克將之寫成了標準的三樂章協奏曲形式。廿世紀小提琴家曼紐因就曾經表示,他在指揮家杜拉第的敦促之下,開始愛上了巴爾托克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完成於1939年,當時也是巴爾托克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樂曲中豐富的曲思與創意,源源不絕。帕爾曼與普列文指揮的倫敦交響樂團,在1974年留下了這首現代小提琴協奏曲經典的錄音,英國權威音樂媒體「留聲機雜誌」曾肯定這張錄音「從演奏的角度來看,絕對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