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5 歐陽娜娜

2015-12-18 古典音樂
被珍藏的青春是永恆的<br />Youth & Eternity<br />大提琴家 歐陽娜娜<br />首張古典名曲演奏專輯<br /><15><br />15歲青春的首張錄音作品 15首永恆的難忘經典名曲<br /> <br /><br />環球音樂 2015年 年終璀璨壓軸盤 <br />12.18 正式發行<br /><br /><br />她不是偶像,她是大提琴家歐陽娜娜<br />歐陽娜娜是名副其實的新世紀音樂家,她從五歲起學鋼琴,六歲學大提琴,台下已有十年功。11歲起在臺灣以至海外舉辦過多場售票個人音樂會,她更是年紀最小便在臺灣兩廳院演奏廳舉辦獨奏會的音樂家,並以14歲之齡於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獨奏會。2013年,年僅12歲的歐陽娜娜成功獲得國際知名音樂學府柯帝士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錄取,並獲全額獎學金,成為鋼琴家郎朗和王羽佳的師妹。歐陽娜娜的音樂才華以及個人的不斷努力與累積,為她贏得了業內的認定並得到更多的鼓勵與支持。<br /><br /><br />歐陽娜娜《15》首張古典名曲演奏專輯<br />為音樂理念邁開步伐 留下幸福滿足的眼淚<br />2015年對於歐陽娜娜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她為自己的音樂事業,做出了多個重要決定,包括錄製自己的首張古典專輯<15>。這張專輯的製作具有國際水準及視野,更是為歐陽娜娜的15歲人生刻畫了璀璨的記憶,除了是她15歲青春的首張錄音作品,更收錄了15首永恆的難忘經典名曲,這些曲目由歐陽娜娜的大提琴,及鋼琴家江天麟的精湛表現,刻劃出來,雙樂器精彩配搭。<15>是娜娜送給喜愛她的樂迷的一份禮物,也是她對自己古典音樂事業所下的一份美好承諾。在專輯開始預購之後,歐陽娜娜的<15>更是位居博客來古典CD排行榜首位,作為環球旗下最年輕的古典音樂家,歐陽娜娜被各界看好,她的出現將為古典樂壇注入更多活力,她將成為新一代最璀璨的古典音樂明星。<br /><br />首發MV 《音樂會波蘭舞曲》<br />用影像與音樂 呈現不同藝術工作者的熱誠與執念<br />歐陽娜娜首張古典專輯《15》中,首發主打MV是捷克作曲家包佩的《音樂會波蘭舞曲》。大衛•包佩素來有“大提琴之王”、“大提琴之帕格尼尼”之稱。MV選擇這支曲目對歐陽娜娜的演奏水準既是考驗,更是一種肯定。作品明亮活潑,情感細膩,全面地展現了歐陽娜娜對於大提琴樂器的掌控、以及精湛的演奏技巧。娜娜對於音樂的態度,也非常契合包佩這位作曲家對完美詮釋音樂不懈的追求。<br />MV由金曲獎導演周格泰執導,金馬獎剪輯獎得主陳曉東操刀,製作更是配備了業界頂尖團隊。MV中融合了大提琴、現代舞、京劇以及繪畫元素,悠揚而蒼勁有力的大提琴與傳統藝術及現代藝術的交相呼應,編織出一副完美融通的藝術篇章。15歲的歐陽娜娜對於大提琴、對於超越她年齡的工作壓力,充滿了樂觀和執著。畫面掃過歐陽娜娜的手指,指尖依然覆蓋著厚厚的繭,她依然閉著雙眼沉浸在音樂中。無論音樂、舞蹈、京劇、亦或是繪畫,藝術終將回到最本質的源泉,便是人們自己。<br />談及這首大衛•包佩的《音樂會波蘭舞曲》MV,15歲的小女生也是感觸良多,因為“這是人生中的第一支MV,真的蠻特別的,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及突破”。比如說,其中段落有娜娜哭的部分,這個真是對於不很經常哭的娜娜來說,就是特別不容易的事情。歐陽娜娜想對大家說,希望朋友們看到這支MV,可以看到古典音樂的力量,不要覺得古典音樂離我們那麼遙遠,古典音樂就在我們身邊。<br /><br />曲目介紹<br /><br />1. Popper:Concert Polonaise, Op.14 (包佩:音樂會波蘭舞曲,作品14)<br />雖具明快的波蘭舞曲節奏特性,旋律及獨特的音樂語彙卻投射出作曲家自身的匈牙利民族靈魂。溫潤樸實地歌唱性與令人驚艷的技巧,即為包佩創作手法中,抒情與炫技的兩種面向結合。鮮明的風格對比、超群的展技,典麗的曲調,使得此曲屢屢成為大提琴音樂會曲目之首選。<br />2. Mendelssohn:Lied ohne Worte, Op.109 (孟德爾頌:無言歌,作品109)<br />「無言歌」為19世紀初新穎的獨創性曲種之ㄧ,孟德爾頌以寫實精煉的方式將情感與美學融會,導入藝術歌曲與性格小品的精神,對生命的歌頌、自然的體悟、文學的啟示皆為創作之核心思想。此曲原為一部鋼琴曲集,直至1845年譜寫作品109的同名大提琴曲,題獻給女大提琴家麗莎‧克莉絲蒂亞妮(Lisa Cristiani , 1827-1853),全曲恬謐、儒雅、率真,沒有絢麗華美展示,而是精巧深切的雋永。<br /><br />3. Bach / Gounod:Ave Maria (巴哈 / 古諾 :聖母頌)<br />1859年,古諾依劇巴哈作品《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的《C大調前奏曲,編號846》(Prelude in C Major, BWV846)做為基底,進而加添了全新的上旋律,將之命名為《聖母頌》;原曲為聲樂曲,歌詞為羅馬聖公會的拉丁文「天主禱詞」,內容描寫聖經¬中大天使加百利(Gabriel)向童貞女馬利亞宣告懷胎的祈禱文。<br /><br />4. Popper:Once Upon More Beautiful Days, Op.64, No.1 (包佩:昔日美好時光,作品64之1)<br />包佩的作品中,往往以迅疾的速度、超群的技藝為顯著特色,是古今大提琴炫技曲中至高的標竿、絕對的權威。此曲選自作品《為大提琴與鋼琴的三首小品》(3 Pieces for Cello and Piano, Op.64),為包佩提獻給已故雙親之作。異於以往之風格,此曲以內在情感出發,懇切的道出思念之情,心境轉換的鋪陳,哀戚、悲鬱、悵然、追憶、眷念、釋懷…段落間一一揭示。<br /><br />5. Squire:Tarantella, Op.23 (斯奎爾:塔朗泰拉舞曲,作品23)<br />塔朗泰拉舞曲起源於義大利南方的傳統舞蹈及民謠,以6/8拍子的節拍律動,引領出舞伴間盡興而舞、翩然旋轉的姿態。全曲節奏明快、爽朗快意、歡騰鼓舞、熱烈喧鬧,結構緊湊而凝煉,篇幅雖小,卻精妙絕倫。<br /><br />6. Saint-Saëns:Allegro appassionato, Op.43 (聖桑:熱情的快板,作品43)<br />此曲短小精悍、簡潔凝煉,沸騰的情緒為激情而釋放、滿腔熱情自樂曲開頭起便知悉其熱切盼望的渴慕;樂段間的相承峰迴路轉,時時挑起聽覺上的驚喜,篇章雖然精巧,仍不失此作卓絕的風範。<br /><br />7. Schubert:Ständchen, D957, No.4 (舒伯特:小夜曲,作品957之4)<br />此曲原為德文藝術歌曲,詩詞內容描繪於靜謐之夜,透過歌聲表達對愛情的渴求,夜鶯的啼喚、搖擺的樹梢都是為愛痛苦的呼求與傾訴。全曲旋律深刻地傳達了詩詞意念,與伴奏間則著墨於景物的勾勒、時空的凝聚,真切地呈露對文字的省思,更凌越意境之外,以樂音譜出對愛情的自白。<br /><br />8. Elgar:Salut d'amour, Op.12 (艾爾加:愛的禮讚,作品12)<br />1888年7月,艾爾加於旅行途中譜出此曲,題獻給其未婚妻卡洛琳‧艾莉絲 (Caroline Alice,1848-1920),並將此曲作為新婚之禮。此曲深切地刻劃出動人的旋律、純淨清新的風格為人所著迷。由於此部作品蔚為樂迷所愛,至今甚或被改編成諸多器樂版本來演奏,亦被廣泛地沿用至現今流行歌曲、配樂之中。<br /><br />9. Mendelssohn: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Op.34, No.2 (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作品34之2)<br />孟德爾頌在18¬34年完成這首藝術歌曲,至今亦被改編¬成各種器樂曲之版本。此曲描述了夢境中與愛人共乘歌聲化作的翅膀,徜徉於恆河(Gange)河畔,以及沿岸美好的景致。悠然的伴奏音型引出主旋律對自然景況的描繪,寧靜而安嫺,甘美且甜蜜。<br /><br />10. Cassadó:Requiebros (卡薩多:情話)<br />雖為20世紀背景的出身,作品中卻顯見濃厚的國民樂派風格,更可為浪漫樂派晚期的分支;側重於在作品中融入西班牙本國的民謠、舞曲、節奏、語彙、元素。綜觀此曲在創作技法上,揉合了西班牙典型舞蹈音樂的特性,運用泛音、雙音、跨絃、撥奏…等技巧,來仿效、模擬西班牙舞蹈的獨特性格。濃情密意的傾吐化為優美的旋律,熱烈奔放的力度是對愛的急切嚮往,全曲並不盲從於炫技、譁眾,反具高貴不凡的氣度。<br /><br />11. Popper:Hungarian Rhapsody, Op.68 (包佩:匈牙利狂想曲,作品68)<br />此部作品於1894年完成,包佩善用炫麗技法來加強創作上的戲劇張力,繁複的指法、弓法,挑戰著大提琴性能上的各種可能性,全曲由七首舞曲交替組合而成,慢板與快板的交互相接,鮮明的呼應。吉普賽民族對生命的態度,隨著激昂的樂曲舞動,充分地展現波希米亞的狂放。<br /><br />12. Arutiunian:Impromptu (阿魯秋尼揚:即興曲)<br />簡明清晰的結構,鋼琴奏出清脆明亮的旋律揭開幕,大提琴果決有力的節奏,吟唱出獨具民謠風格的亞美尼亞色彩,其中作曲家將同節奏音型反覆輪替、拋弓技法、擊絃…等技巧來模擬打擊樂器的音色,企圖運用豐富而多變的音色,創造出嶄新前衛的音響效果。<br /><br />13. Rachmaninov:Vocalise, Op.34, No.14 (拉赫曼尼諾夫:練聲曲,作品34之14)<br />1912年,拉赫曼尼諾夫完成了俄文藝術歌曲《14首浪漫曲,作品34》(14 Romances, Op.34),整部作品瀰漫著北國蕭瑟、壯闊、冷冽的灰暗色彩;而第14首練聲曲(Vocalise)雖無歌詞,卻是其中最真摯動人的一曲,原曲為寫給女高音來演唱,樂句冗長無接縫,氣息的控制左右了旋律線的呈現,然而大提琴樂器性能中,在音色、音域上最符合人聲的特質,因此更能詮釋出原曲深沉內斂,哀淒的旋律之下,緩緩堆積蘊釀出強烈的思愁,並傳遞其最真切的情思。<br /><br />14. Schubert:Ave Maria, D839 (舒伯特:聖母頌,作品839)<br />舒伯特於1825年完成此曲,原曲本為藝術歌曲形式,非屬宗教性質為本體之作,原名為《愛蓮的第三首歌》(Ellens dritter Gesang),描述少女為了代父贖罪,敬虔的向聖母馬利亞祈禱。而詩詞中部分內容因近似《聖母頌》拉丁經文禱詞,後世便將此曲填上此禱詞,穿鑿附會下便被合而為一,全曲充滿著聖潔祥和的氛圍,洋溢著仁慈的光輝,反之成為與古諾所作《聖母頌》齊名之另一大作。<br /><br />15. Fauré:Après un Rêve, Op.7, No.1(佛瑞:夢醒後,作品7之1)<br />佛瑞以魏倫(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文學作品為藍本而作之藝術歌曲,強烈的佛式抒情風格,描繪出夢中對愛情熱切渴仰,夢境與現實的對照宛若天堂與地獄,真實反映其現實的面向,寄予作品得以宣洩情感。雖然樂曲結構輕薄短小,卻多了質樸率真的情感,為佛瑞歌曲體裁創作中的經典。 看更多

歌曲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
鈴聲
答鈴
背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