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登入
樂典:竹笛

樂典:竹笛

ING+

2020-07-03 · 華語/世界音樂

《樂典:竹笛》屬於看見音樂打造的全球首部“中華音樂全輯”《樂典》的《器》系列,也是整個計劃的第二十九張專輯。 《樂典》計劃系統收錄來自中國34個省份、56個民族、129種方言所代表的民族樂器、地方戲曲與歌謠。它由《器》《戲》《謠》三大系列組成,蘊含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音樂思想與音樂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散發獨特的魅力,讓世界聽到東方的聲音。 封面刺繡紋樣由山聞造藝提供,選取自非遺蘇繡藝術家薛金娣《富貴長壽》刺繡作品。 《鷓鴣飛》 《鷓鴣飛》是江南笛曲的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間樂曲。樂譜最早見於1926年嚴固凡編寫的《中國雅樂集》。1956年,笛子演奏家趙鬆庭先生依據李白“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一詩對其進行了改編,使之成爲了一首笛子名曲。樂曲醇厚細膩,快慢有致,強弱對比分明。把鷓鴣鳥時遠時近,忽高忽低,在天空盡情翱翔的形象,刻畫得極爲生動。 琴簫合奏《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瀟湘八景]之一。曲中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小品畫——黃昏將至,煙波浩淼的洞庭湖邊,岸邊一帶白沙,安詳恬靜,濛濛如霜。一羣大雁從遠天飛來,在空中徘徊飛鳴,先有幾隻降落在其上,仰首與空中的飛翔者相互鳴叫呼應,繼而雁羣一一斂翅飛落。樂曲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遼闊壯麗的秋江景色。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於生機之感。借鴻鵠志高飛遠翔,抒發和寄託人們的胸臆。 江南絲竹《行街》 《行街》是江南絲竹八大麴之一。所謂行街,就是在街上行走。全曲氛圍慢板和快板兩部分。慢板輕盈優美,快板則熱烈歡快,且層層加快。把喜慶推上高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曲運用支聲復調織體寫法,各個樂器聲部既充分發揮個人演奏特長和樂器性能,具有鮮明的個性,合之則相互協調融合,從而構成了多樣與統一的合奏整體。這也是江南絲竹支聲復調織體的特點。 《大青山下》 《大青山下》取材於內蒙古“二人臺”音樂,於1979年寫成,樂曲表現內蒙大青山地區人民建設家鄉的精神面貌,爲實現祖國現代化而奮鬥的情景。 《流浪者之歌》 又名《吉普賽之歌》,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運用了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吉普賽民族的性格。改編移植的竹笛演奏版本力求不做任何刪減,將樂曲全本完整移植在中國竹笛上演奏,豐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但同時也增加了樂曲演奏的難度,尤其是變化音的高難度技巧的運用,在竹笛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竹笛協奏曲《愁空山》 “愁空山”的標題,出自李白長詩《蜀道難》。樂曲共分三個樂章,分別先後使用了竹笛、梆笛和低音大笛進行演奏。第一樂章慢板(Lento)以詩句“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爲意境。笛子用循環換氣法吹出的超長音,是該樂章最爲獨特之處。第二樂章快板(Allegro)帶有中國西南山地色彩,是山中精靈們的舞蹈。此樂章運用笛子雙吐循環換氣技法,使獨奏聲部充滿活力。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乃壓軸大作,氣勢威武磅礴。以音樂描寫出“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意象。濃烈沉重的鼓聲,鏗鏘有力的節奏,大笛淳厚而感人至深的音色,加重了悲壯的氣氛。 竹笛八重奏《雲南回憶—第三樂章》 “1982年上音畢業後被分配到黑龍江省歌舞團民樂隊彈中阮。平時沒事就拿着中阮瞎彈,然後就彈出一首作品。84年應樂團之邀爲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寫一部作品,於是我寫了《第二民族交響樂》,並請中央民族樂團閻惠昌來指揮。期間我給他彈了這首作品,他建議我發展成三樂章的大型協奏曲。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之後就是不斷的彈不斷的改,大約在1986年完成。”—劉星 “中阮曲《雲南回憶》對我們這代學子而言是一首深受喜愛並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第三樂章尤其帶感。2015年夏,我動筆改編移植了竹笛的八重奏版本。用四組八支不同調的竹笛在和聲音效、交錯音效上進行嘗試。運用長音和雙吐的技巧,與八支竹笛的和聲效果,構建點、線、面交錯的不同磁場。力求尋找一種新的聲音、新的力量和新的可能。”—範臨風

鷓鴣飛 (笛子獨奏)

鷓鴣飛 (笛子獨奏)

歌手其他專輯

使用者條款隱私權政策行銷政策資料使用條款
© LINE Taiwan Limited.
營業人名稱:台灣連線股份有限公司統一編號:2455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