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30 · 華語/獨立/實驗
朱頭皮PIGHEADSKIN朱約信2003小說『2008年台灣CCM Top-10』附贈CD。 一開始 好像是 校園出版社 看到我在 教會公報 連載的 CCM開天窗 介紹當代福音流行音樂 也想來出版類似有流行音樂有福音的書 我想説 如果只是介紹已經有的東西有啥意思 何不多來一點異象 多來一點盼望 就提出了「未來台灣福音市場大開 坊間出現福音流行音樂排行榜」的 愛迪耳 結果 一開會 大家交頭接耳 這個豬頭搞啥 好像是主編蠻坚持開放態度 説只要器皿對了啥都對了 豬頭皮寫啥來都可以 真是感恩… 書寫好了 交稿了 不知是我要求還是他們建議 書要不要付個cd… 後來 好像要了二萬?四萬?去租了西門町阿帕練團室可錄音 用了三天?四天?錢都給阿帕了 出來的音質不盡理想 音樂的品質也不盡理想 盡力了 感恩一堆教會音樂同好支援 留下這個時代的見證 Pigheadskin 2021/7/28 ******************** (讀者回應)-1: 從野百合到阿摩司──回應《台灣暢銷CCM Top 10》 林君穎/1963年次/陽明大學藥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揚生生化科技研發經理/石牌信友堂弟兄 乍讀《台灣暢銷CCM Top 10》時,有一點兒看不懂,感覺作者用了好些暗喻,又蠻辛辣的反諷及嘲謔的故事,但仔細再讀之後又加上聽CD,以及多篇序言,心中竟澎湃不已,一股當年參加三月學運的熱情又再度湧上心頭。當年的野百合或多或少為台灣的民主化有一些推波助瀾的效果,一群熱血青年理念雖不盡相同,但熱愛這塊生我長我育我的土地的心卻是同樣熾熱。 這時我彷彿可以稍稍理解作者的心情了,約信兄與我年齡差距不大,同樣是五年級生,同樣參加過學運。只不過約信兄從小就認識神,而我是大學時代才開始接觸福音。真情熱血的約信兄筆下辛辣,直言暗喻對當今台灣教會許多現象加以批判,如同當年的野百合一般。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不銹鋼野百合如今已不知去向,但約信兄仍擁有當年的熱情。我相信這些年來神在他心中的靈火,一直熔鍊他的信仰、他的音樂。你或許不喜歡搖滾,不喜歡被批評被嘲諷,但我想每一位基督徒都應有雅量聽聽我們的弟兄心中的一些話。 約信兄自小在教會長大,目前也是義光教會執事,相信在聖經根基及神學認識上均十分紮實,同時也對台灣教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十分熟稔。 聖經中曾多次記載主耶穌如何顛覆當時祭司及文士的想法,批判法利賽人,主的作法一直在「搖滾」當時虛偽不實的信仰。甚至主進了聖殿,趕出裏頭作買賣的人(路19:45),他心中豈只是焦急如同火燒而已?我猜想約信兄基於愛主愛教會,心中有不吐不快、憑愛心說誠實話的負擔。但明說暗諷常惹人不快,這一點我相信約信兄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但心中的負擔要他做「一個正港自由人」(第十首),所以辛辣的筆鋒想必與校園出版社的同工們有一番長久的折衝(p7)。故而本書開始時行文如同新鑄之劍明快犀利,但越往後火氣稍減,自我的剖白反省也多了起來(p199、202)。文中可見朱頭皮的頭皮也越磨越不凌厲傷人了,甚至有好些歌有些傷感,有些民歌的味道(第八首「頭」)。 最值一提的,我想應是貫穿全書的阿摩司書信息──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公義是建立在對神的信靠上,只有神才是永遠誠實且公平,人要悔改轉向真神。所以不論是崇洋虛假具有賄賂式的福音行動、不夠正確的神學觀念或教導、迷失於八卦消息、愛吹噓、亂作見證……等等現象,使得朱頭皮成了一隻大鳴大放的烏鴉,對他所知所看見的弊病痛下針砭。朱頭皮與校園出版社的勇氣讓我十分敬佩;但為本書寫序的周神助牧師與張文亮教授卻讓我更加感動。由序言中隨處可見兩位前輩曾十分仔細的讀完本書。也自承對本書論點不完全了解或覺得另類,但對約信兄的看法說法卻抱持寬廣接納的態度,這種氣度、愛心及支持更顯出神國度裏的愛可以包容一切。 朱頭皮約信兄的勇氣熱血與阿摩司般的心志值得肯定,但太直接、太犀利的言語不論是明言或暗喻甚至戲謔,是不易入耳的,當然這也考驗我們這些老基督徒的愛心與誠實。主內的弟兄姐妹可否多些接納,嘗試去了解?而下筆為文的少些辛辣嘲謔是不是會更好些?(哎呀!我好像也有些和稀泥、老滑頭想兩邊討好)筆者在研究所讀書時指導教授勉勵我,除了要盡力找別人的漏洞,作科學的批判之外,也要試著去接受他人的論點並承認接納他人表達意見的權利。其實周、張二位長輩的序言寫的十分中肯,比起筆者拉拉雜雜的亂寫一通更能清楚的貼近朱頭皮弟兄的核心思想。看到約信兄不減當年野百合的熱血真情,加上想到主進聖殿賣鴿子、兌銀錢……時心中的焦急,我竟久久不能自已……,原來保羅、彼得、約翰……寫信時的惇惇懇切與以賽亞、阿摩司……眾先知的嚴嚴訓斥呼喊都是一般阿! 好了!聽說年近不惑的男子有時太正經,有時又不夠穩重,所以我打算先去聽聽巴哈的「馬太受難曲」,再放一片「讚美之泉」,呃,嗯,再來一曲「搖滾主耶穌」,搖他一下骨頭才不會久久不動容易生鏽喔!對了!朱頭皮先生,你忘了提醒:使用前搖一搖!哈!哈!哈! ***************** (讀者回應)-2: 櫸樹裡的基督&歌頌施洗約翰的「頭」 櫸樹裡的基督,有如一則動人的寓言故事,一個耶穌的比喻,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立場來詮釋、來感受、來接納。 一個賜予平靜安穩的基督,還是一個交託我們去完成他使命的基督?或是一個既賜予安穩、又要我們面對他所點燃烽火的神? 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對話,還是獨白? 很喜歡約信在新書當中的幾首歌。其中歌頌施洗約翰的「一個頭」最令人驚艷,讓我想起共產中國的頭目常講的話:「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但是這首歌勇敢地對話:「只要做對的事,我們不怕人頭落地」。 在台灣這麼現實主義的環境中,談什麼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似乎是不合時宜而可笑的。我卻很感動於約信這位革命青年熱血未冷,他的嘲諷不是虛無的玩弄,而是有一理想世界要建構。 約信的基督,是藏在搖滾樂與譏諷言語的大樹中,隱形、卻不是接觸不到的基督。 (非廣告:還沒讀過約信的新書的人,趕快去買吧。) 最近一直感到,基督在台灣社會逐漸消失,但是基督的面具卻越來越大。基督教界一直努力爭取能見度,怕被比了下去,掛著基督名號的事業體也蒸蒸日上財源滾滾,然而這只是掛著基督的面具而已,接二連三的教會事業體醜聞、基督徒事業家的犯法、破產事件,面具擋得住嗎?為了讓櫸樹裡的基督像不要消失,人們切割樹皮、整治出一個小神龕,就像台灣的教會蓋得一間比一間大、一間比一間豪華,然而上帝真的在裡面嗎? 泛紫聯盟的成立,讓我看到小小的亮光。隱形的基督在弱勢者當中,沒掛出名牌,卻充滿愛和革命精神。請為這些弱勢者的勇士喝采、代禱。 找出隱藏的基督,找出逐漸消失的基督要我們怎樣成為祂的手腳聲音,這是我身為長青人的信仰告白。 ****************** (書序)-1 另類的序 周神助(靈糧堂主任牧師) 一個非常另類的朱約信,以非常另類的思考,非常另類的表達,寫一本非常另類的書,現在找一個與他非常不同“另類的周神助”為他寫序,在此我只能寫一篇非常另類的序。 從書中我們知道朱弟兄不但是流行音樂深入的投入者,而且是教會各種“流行”音樂的深入的觀察者,更是未來福音流行音樂的夢想者;不只這樣,他也是教會事奉的投入者,也是教會方向的觀察者,當然他也是教會未來方向的夢想者;更進一步,他也是社會運動的投入者,也是社會運動的觀察者與夢想者。你或許同意他的投入、觀察、夢想,你或許不同意他的投入、觀察、夢想,但書中所言值得我們深思、明辨,反正他並沒有假冒“神說”,他只是表達“朱說”,雖然如此,我相信他不是“亂說”,在他內心深處應有不少神的感動。 正如他書中所寫第十名Jesus Rocks,搖滾主耶穌,我們“初看”、“粗看”,會覺得他太不敬、亂寫,其實他要表達…… 啊,原來 我們所戀慕的美妙主耶穌, 所敬畏歌頌的溫柔牧者主耶穌。 就是搖動傳統 撼動舊價值 滾動我們 震動地土 更新人心的“搖滾主耶穌”啊,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 我們搖滾,因為主耶穌早就搖滾我們。 我想這就是本書另類思考,另類表達的典型,雖然如此,我不認為他一味另類,只想標新立異,我覺得他內心深處最想的是如何多元的、本土的、廣泛的把國度福音傳達給千萬台灣同胞,且使福音音樂『正港「新中間路線」』。敬祝他的夢想成真,若你不同意他的夢想,你可以提出你神國的夢想,我也敬祝你夢想成真。 ************ (書序)-2 張文亮(台大教授/著作等身)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如同一堆人工細心栽培的蘭花盆裡,忽然蹦出了一株野生的蒲公英,又似一缸人工養殖的錦鯉裏,游出了一條活力十足的大肚魚。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傳統基督教文字書籍裡的「異類」,但是異類不是異端,異端是否認主耶穌的救贖,異類是不落入福音派、靈恩派、基要派、奧秘派,或社會福音派等任何一個框框,卻坦白的將內心的感受、看法直訴而出,或係作者所說的:「講到爽為止」。 我佩服作者以反諷的筆法,挑戰目前流行教會界的主流現象。如聚會追求大場面,講台迷信外國名講員,出版迷信國外得獎書,追求情緒性的敬拜讚美,誇大受苦式的見證,誤用屬靈的話,對不同看法的人立刻以敵基督論斷之,也如社會大眾迷小道八卦消息,將上帝的神蹟做為自私的追求,貨品賄賂式的傳福音法,與難以忍受新式事奉的表達等,作者這些批判把各大門派通通得罪光了,把基督徒的愛吹噓,愛亂作見證,愛用屬靈佔便宜等小鼻子、小眼睛、小心眼寫得活靈活現,這種人在中古時要送上火柱,或被丟石頭,但如今如果作者講的是事實,就應該刊登成書。願這些反諷,可以給人一些再思。 我不認識作者,也沒有聽過他的歌曲創作,我是屬於他所批評的愛老掉牙詩歌的那一種人,他反諷的現象,我信主多年來多少都犯過,但實在被「罵的很爽」,因為如果早一點有人提醒,也許不會把一些本來就是相對的現象,看得像上帝的真理,那麼絕對;把一些上帝憐恤人、寬容人軟弱的恩典,當成屬靈巨人獲得超然力量的公式。 我自1975年就參加校園團契的學生輔導工作,帶過最後段班的學生與叛逆性最強的學生,也多次在妓女院傳福音接觸社會邊緣人,我深深地相信上帝使用各種另類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將好信息,傳給厭煩正規方式聽福音的族群,我心平氣和地將此書看了數次,有些作者的論點我並不瞭解,但為了另類的族群我們需要這種書籍。 書中最具爭論的是「第九名」,但我看到作者在上帝面前的掙扎與從事的動機,這是非常寶貴的資料,教我們怎麼去看一個媒體上的人物,而不是照媒體的資料來判斷。書中最特別的是在許多很反諷「很愛笑、很黑皮、哈哈哈」的文字中,不時流露出作者對信仰的認真與執著。如「他們雖也求屬天的智慧,但要用屬地的音樂來跟這一代的年輕人溝通。」、「大部份的教會人士都只是在複製其他弟兄姐妹的模式,將信仰格式化了。」等多處。我佩服作者在教會多年,看到教會裡這麼多人性的軟弱,依然堅持耶穌的信仰,這更證明信仰的可貴,是經得起世界的引誘,教會的不完全,與自己的搖擺、掙扎。 我最喜愛的是「第八名」,提到施洗約翰的死那一段「…….到底是跳怎樣的舞可以跳到半個王國,探戈?恰恰?倫巴?吉魯巴?迪斯可?黏巴達?」實在有意思,學流行音樂的,真有自己獨特的詢問角度。這反而是一股清新的信息,是長期走在蘭花園,或浸泡在鯉魚缸裡的人不易聞到的。 ************************* (書序)-3 亂﹑傲骨﹑壓不扁的玫瑰--為朱約信寫序(王貞文2003/2/18)(牧師1965-2017) 話說上一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農民走上街頭,戒嚴令剛解除。全台灣的人都還不大習慣沒有高壓的生活,講話都還是充滿恐懼,細聲細氣,對傷痛的過往,還是忍氣吞聲,不敢提起,對自己本土的文化也還很懷疑輕賤。就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台北羅斯福路三段269巷的一個地下室裡,開始傳出一個「另類」的聲音,勇敢果決地唱著台語歌。它有時粗嗄充滿挑釁,有時柔媚動人心神,有時高亢發出抗議之聲。 這聲音被「黑名單工作室」成功的吶喊鼓勵著,為陳明章尋找台灣音樂的表達高興著,與「向前行」的林強相唱和。這聲音有時羞澀,有時頑強,固執地充塞在地下室中,偶而溢出地下室,在教堂中唱著讚美詩。 傳出這聲音的地下室,位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樓的底層,當時是台灣大學和師範大學的學生團契聚會的地方,學生們在那裡聚會﹑聊天﹑看影片﹑聽音樂。「另類聲音」的主人把地下室當成某種影音工作室,為學生們提供「另類」的影音經驗。當時,他是台大的學生,人長得高大多骨,一頭亂髮圍著有個性的長臉,粗框眼鏡,厚嘴唇,走到哪裡都挺顯眼的。他老爸大概自比信仰的父親亞伯拉罕,給他取了個名字叫「約信」,和上帝定了信心之約。 話說這位名為「約信」的信仰寶寶,本是南部的樸實人,由台南的故鄉來到繁華多彩的台北,並不左顧右盼地流浪去,玩浪子回頭的把戲,但也不當乖乖的「大兒子」,只守著功課,思及未來可能平順的職業。他鑽入一個地下室,加入一個具有批判力的學生團契,意志堅定地開始建構一個「另類思考,另類表達」的信仰世界。 別忘了!我們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台灣民主化的腳步正邁開,許多專制時代的舊價值觀正一一被破解當中,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國父蔣公這一套正統被時代潮流衝垮了,傅柯德里達可以用來解構,但其語言誨澀真難懂,叫人不知如何去為自己的新世界觀作「論述」。那是一個充滿無數新意,人心卻也還沒有完全由舊體制得到釋放的時期。隱居地下室的朱約信,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開始去發現西方世界流行文化裡隱藏著的抗議之聲,文化批判,與另類的,多元的,活潑的「地下音樂」。搖滾﹑龐客﹑本土的音樂﹑有作者風味﹑獨立製片的電影,這些「另類的」流行文化,在政治逐漸開放起來的台灣,特別是台北,找到了新的沃土與群眾,朱約信的「抗議歌手」的角色,也在這樣的時代中形成了。 那時基督教青年多半依舊抱著吉他,甜甜地唱著「校園詩歌」,「基督是主」,跟著「天韻」搖擺,但是大家隱約地意識到,時代的腳步變急促,變紛雜了,甜蜜平安的歌聲,只能為團契內的人營造一個舒適溫暖的敬拜空間,卻不能在外面那個充滿新動力的社會,發揮過去常見的功效。這樣的「覺醒」在大多數的年輕人身上,可能變成「敬拜讚美」的潮流。朱約信走的卻是另一條路,另一種表達:他走向動起來了的台灣社會,與社會運動結合,以搖滾前衛的聲音,為社會公義歌唱,為台灣歌唱。 「紀念楊逵」的音樂會,讓我第一次體會到,那在「地下室」湧出來的「另類的聲音」,怎樣成為愛台灣的人的希望之聲。朱約信和一群朋友們,包括那時歌聲柔美有泥土香,讓人心醉的陳明章,和聲音金亮純美的陳淳杰,在學運風起雲湧的時期,唱出台灣抗議運動的心聲--一種非暴力,卻又充滿控訴不義力量的表達方式。那次的演唱內容扣緊楊逵的詩文戲劇,但是音樂的風格卻是非常多元而豐富,許多實驗,許多嘗試與起步,表達出那個年代,對於一個開放的社會的希望與力量。楊逵「壓不扁的玫瑰」的精神,無形中成為那一群在主流的流行音樂界之外,尋找台灣之音的年輕人的精神。 而這一切,正也是關乎上帝國的。上帝國的種子,藉著對人﹑對土地的關懷,在震動人心的歌聲中,撒播出去了。「被擄的人得釋放」的自由信息,隨著勇敢的﹑「另類的」﹑不馴的歌聲,飛入台灣社會,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發芽生長。 在這個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的時代,歌手朱約信也跟著變動,成長。在造型上,他成了頂著一頭染金了的長髮,衣著特異的傢伙。在歌的內容上,他反應了台灣的「亂」,挑釁地說「我是神經病」,譏刺地說:「傲骨」其實是「奧古」。他的創作力旺盛,語感敏銳,寫起詩,唱起歌,刺得到痛處,又有一定美感與趣味,令人發噱,令人流淚,令人全身起雞毛皮(感動之故)。他的歌聲受到肯定,成了金曲歌王。他滑稽突梯的社會批判,讓許多人喝采。 在這隻羽毛絢麗,好出怪聲的大鳥的表象下,卻一直有個不變的,爸爸亞伯拉罕的信仰產物朱約信。他是台北義光教會十年如一日服事著教會的「朱執事」,是一直不改其志,希望能為福音找到多元的表達的上帝國工人。 深入的教會生活經驗,讓朱約信的關懷一直都扣緊了信仰者的人生,關心著基督教和台灣社會的互動。以這樣的關懷,朱約信寫了這樣一本書。 親愛的讀者,當你們拿起這本書,看到標題叫:「2008年終十大系列之3 - 台灣暢銷CCM - TOP 10」,也許你們會以為這是一本以「未來學」寫出來的教會流行樂指南。沒錯!這裡面介紹了十張虛擬的,在未來才會出現的福音歌曲專輯,一張比一張的背景故事更加傳奇,一張比一張的內容更叫人發噱。但是在悶笑之餘,你們會發現,裡面所講的現象,看來都很熟悉耶! 自以為是的大牧師們,叨叨唸唸的「熱心姊妹」,忙得團團轉卻又沒有什麼果效的搖滾音樂會,網路小白般的福音歌手,被責備太吵的搖滾樂團… 這本書也是一本充滿異象與夢想的書。試想:公義滔滔的信息真的唱遍台灣大小教會,「搖滾主耶穌」與「哈叩彌賽亞」連手拆去了流行音樂與教會音樂之間的牆,吸引年輕人同來讚美,受苦的僕人總有一天可以得到上帝親自的安慰… 在書中,你們將看到一位「走自己的路」的歌手的夢想與經驗,讀到他的神學體驗與信仰活力,讀到他的孤單與挫折,讀到他所經驗的掌聲與安慰,也讀到一顆始終沒有放棄夢想的活潑心靈。也許你們會覺得這書亂亂的,癲癲的,覺得作者可能真的是個同時很傲骨也很奧古的傢伙。這癲狂諧謔的一面,這正是本書有趣之處,也正是朱約信朱執事的正字標記。願你們可以享受這本書。 ******************** 回應 王貞文「為朱約信作序 」 by Tony Chu Jen-Wen's preface for Iok-Sin's first book published soon is a very good piece. It is also heartwarming for us these old friends of Iok-Sin to read, because it portrays Iok-Sin so in real and captures his most characters of his long term efforts and unspoken contribution to the democract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to fashioning a new Taiwanese cultural phenomenon. Indeed that Iok-Sin is more than just a singer and entertainer. His subversive style is not only revealed in his costume and image, notic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but also in his writing text by twisting the typical Chinese expressions to be Taiwanese or other cultures. This interesting writing skill may not be seen a lot in his book. In this personal letters to friends or lyrics in songs, this use of language conveys a great power of re-defining the values of a new Taiwanese generation. And this twist in protest and re-definition of the old Chinese may become the core of Taiwanese identity development. I tend to link Iok-Sin with postmodernism even he does not mean to be linked with the term. His expressive style is further than being just protestant toward the Sino-centric ideology. Particularly in this short messages/letters, he garnishes his text with look-like gibberish codes or pronunciations. The codes and pronunciations can point to other lexica out of the context and as a result opens a wide space for imagination independent of the original textual reference by releasing the energy of self-generation. It is like a chain reaction with the end which may not be tracked back to the original happening. It is an advanture with a fun heart always curious of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ld we have been told what it is and what it should be. Prospect and perspective are told in his own way. Jen-Wen's description of Iok-Sin's true color is true, too. Even carrying the faculty of artistic creativity, Iok-Sin lives in an integral way by abiding by some rules he personally sets actually without binding himself in favor of any institution. On this aspect, Iok-Sin is not living in a broken and split world we often experience. He lives in his own way God has meaning on it as he believes. And so he cares and works and speaks in the ancient image as a faith-binding believers in Middle East wildness. He speaks what's in his mind without coating. This prophecy can be sharp and we have seen that not all the audience appreciates. Nonetheless, with Jen-Wen's nice interpretation, Iok-Sin is known more by those who only see him an outlaw in clothes and singing. He is not really outlawing, perhaps outlawing in human eyes, but definitely not in God's much broader than the ordinary. By this chance I would like to present my congraduations to his accomplishment of publishing his first book. I remember that when I was poor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my summer break back to Taipei Student Center, Iok Sin would take some junk cassettes and recorded his new songs for me and so I could track the music trend ongoing in Taiwan. He was that kind of guy that could sit near your side and worked all day without a word, simply letting you know he was accompanying when you felt you were nobody. I believe he is still doing the same thing to some other people sometimes no matter how he is well known publically. I hope that many people can enjoy his book besides his songs. Tony 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