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 · 華語/世界音樂
《樂典:簫——卞舸》收錄於全球首部中華音樂典藏全輯《樂典》的《器》系列,包含青年笛簫演奏員、教師、民族管樂藝術工作者卞舸的12部簫作品。 《樂典》計劃系統收錄來自中國34個省份、56個民族、129種方言所代表的民族樂器、地方戲曲與歌謠,蘊含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音樂思想與音樂文化,讓它們在新時代散發獨特的魅力,讓世界聽到東方的聲音。 曲目介紹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於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後很快風靡全國,《二泉映月》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 《泛滄浪》 《泛滄浪》中國古琴曲。本曲常作爲《瀟湘水雲》的序曲,表現“志在駕舟於五湖”(《神奇祕譜》)的意境。作者爲浙江永嘉(今溫州)人。南宋傑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郭楚望。他不僅收集整理了許多流傳於中國民間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每當遠望九嶷山爲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郭楚望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 《鳳凰臺上憶吹簫》 《鳳凰臺上憶吹簫》是古代流行的洞簫曲,與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齊名。《鳳凰臺上憶吹簫》這個詞牌最早見於晁補之詞,最著名的作品是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 《關山月》 《關山月》,漢代樂府琴歌,“鼓樂橫吹曲”之一。當時戍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唱奏此曲。現行歌詞爲唐代大詩人李白填寫,揭示了古代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徵人帶來的痛苦,藉以抒發作者對唐代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感慨。最早在《關山月》曲譜刊於《魏氏樂譜》。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譜》中有《關山月》一曲,無歌詞,旋律也不同於《魏氏樂譜》,但調式,氣韻相近。50年代初,夏一峯、楊蔭瀏等將李白的歌詞重新填入《梅庵琴譜》的《關山月》中,得以廣泛流傳。這首歌曲純樸自然,曲調舒展、寬廣,既有琴歌的特色,又貼切地抒發了感傷的情懷。 《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於1928年除夕之夜創作的二胡獨奏曲,該曲共分兩個部分,以優美的旋律,輕鬆的情緒,抒發了作者與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滿江紅》 《滿江紅》選自《龍都--古韻臨安憶》,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的傳世不朽詞作《滿江紅》,幾百年來總是不斷的被傳誦,也會透過不同的樂器爲之詮釋,本樂曲系根據琴歌改編,蒼勁、悲壯的曲調有別於歌曲的表達方式。曲調淳厚有力,節奏穩健,抒發了激憤、昂揚和壯烈的情緒。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爲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覆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樂曲表現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以及傲雪鬥霜的高尚品格,並借梅花潔白、芬芳和不畏嚴寒的特性來抒發人們對堅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讚美。 《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爲《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羣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閒,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流傳至今改編爲多種版本,如:簫曲、箏曲等版本。 《秋江夜泊》 秋江夜泊,中國古琴名曲,最早見於明代的《鬆弦館琴譜》(1614),據說是根據唐代張繼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所作之曲。於是認爲曲中“打圓”的指法是在描寫鐘聲。 《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蘇武等爲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單于修好,由於漢朝降將鍭侯王的反叛,單于大怒,扣押了蘇武等人,勸其投降。蘇武寧死不屈,堅決不降,被迫淪爲匈奴的奴隸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後纔回到漢朝。人們把他的故事編成歌曲,代代傳唱,歌名就叫《蘇武牧羊》。這首簫獨奏曲,就是根據這首同名歌曲改編的。 《陽關三疊》 古曲調名,又叫《渭城曲》。因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得名。入樂府,以爲送別之曲,反覆詠唱,遂稱“陽關三疊”。後亦比喻離別。宋·蘇軾《仇池筆記·陽關三疊》:“舊傳《陽關三疊》今歌者每句再疊而已……有文勳者,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唐本三疊如此。”用於送別。也作“三疊陽關”。 《妝臺秋思》 古曲,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後改編爲簫獨奏曲、壎曲、古箏曲等版本。《塞上曲》最早收錄在清代琵琶藝術大師浙江平湖派李芳園編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而素材卻是來源於江蘇無錫派華秋蘋等人編定的《琵琶譜》。《琵琶譜》中的《武林逸韻》中,收有陳牧夫傳譜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園依據此譜、借鑑民間聯奏小曲的傳統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緒一致,各爲六十八板的小曲《宮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臺秋思》、《思漢》聯綴起來,取名爲《塞上曲》,並標明作者爲王昭君。託名古人爲作者,起到了點題的作用,也就等於說明了《塞上曲》講的是王昭君的故事。樂曲借昭君出塞懷念故國,抒發一種哀怨悽楚的情懷。